本网讯(马克思主义学院 供稿)11月14日下午,马克思主义学院邀请上海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&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双聘教授夏明月作“AI时代劳动观与休闲观的碰撞与共生”专题学术报告。副校长杨楠出席报告会。

报告会上,夏明月系统分析了AI技术对劳动与休闲观的双重影响。在劳动观方面,AI替代低技能劳动引发对劳动价值的反思,传统以时长衡量价值的观念受到挑战;同时算法管理、远程办公等新型劳动形态要求劳动者提升自主创新与终身学习能力。她提出新时代劳动观应从“谋生工具”转向“价值实现+能力提升”,通过人机协同彰显人类劳动的独特性。在休闲观方面,AI虽然增加了休闲时间,但也带来了“AI依赖”和“意义缺失”等问题。一些人沉迷于碎片化娱乐或者陷入了“休闲焦虑”。夏教授强调健康休闲观应兼具“恢复性”与“发展性”,既要缓解疲劳,更要通过学习社交等活动促进全面发展,使休闲成为劳动的“加油站”。

参会师生表示,夏明月教授的报告兼具理论高度与实践指导意义,不仅帮助大家清晰认识了AI时代劳动与休闲关系的新特征、新规律,更为大家树立科学的劳动观、休闲观提供了重要指引。
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代表参加了本次报告会。
夏明月简介:
夏明月,哲学博士,法学博士后,上海财经大学马院&滴水湖高级金融学院双聘教授,MBA导师,博士生导师,上海市“阳光学者”。
研究方向:经济哲学、劳动伦理、休闲伦理、企业文化与道德建设等。
社会兼职:中国经济伦理学会理事,上海市伦理学会理事,澳门时代基金会副秘书长等职务。挂职单位:崇明工业园区副主任。
研究成果:潜心研究伦理学前沿问题,在劳动伦理、休闲伦理等领域发表系列研究成果,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级、省部级及产学研横向项目10余项,出版专著2部,完成的决策咨询报告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采纳。在《哲学研究》《哲学动态》等期刊及《光明日报》《文汇报》等重要报刊及国际、国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40余篇,其中有多篇论文观点被《新华文摘》《中国社科文摘》全文转载。合撰《中国伦理学70年》《新时代哲学探索》等著作,合作翻译《劳特利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手册》等著作。
初审:张立畅
复审:李元元
终审:李栋栋